查看原文
其他

教学:老年人如何辨别虚假广告?

2017-06-23 老年之声


昨天,我们曝光了被网友们称为“资深表演艺术家”的“神医刘洪斌”在各大卫视招摇撞骗的事情。除了这位爆火的“刘专家”,网友们还罗列出了其他三位游走于电视中的“神医”,称他们和“刘洪斌”一起撑起了整个虚假医药广告圈。


图片来源网络


尽管这些医药专家们的药品不断被查处,但是在网络上仍然能搜到他们的相关视频,甚至在某电商平台上还能够找到电视同款药品售卖,大家一定要把眼睛擦亮才行。


虚假电视广告套路多—“表演、瞎说、变脸”


虚假广告一直让我们深恶痛绝,尤其一些电视广告利用地方卫视的平台,采用各种手段包装自己,专门针对易受骗的老年人,让人防不胜防。


“虚假”第一招:“真实性不够,表演来凑”

关键词:“专家”


你一定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样的节目吧,一个主持人,一个穿着正式的“专家”在节目中正襟危坐。“专家”在节目中口若悬河介绍产品,而电视屏幕下方一定还会反复滚动他的“厉害”头衔。


没错,这种就是以“刘洪斌”为代表的表演型虚假广告。一般都是以访谈类的节目形式为主,出现在各省级或者地县级电视台中。


这样的“宣誓”必不可少


偶尔还能“请”到外国“专家”


这些“刘洪斌”们通常游走于各个节目中,他们借助各类身份不断在节目中推销产品,尤其以保健类产品和药品居多。


据了解,这些养生广告,绝大部分都是由影视公司找形象气质符合的演员扮演“专家”,由传媒公司将拍摄好的片子向卫视平台推广,包装一个专家只需要几千元。有的广告中不同“专家”说的话甚至会一模一样。


两位“专家”拿的台本是一样的吧……


“虚假”第二招:“口号式宣传,洗脑式介绍”

关键词:夸张


电视广告的特点就是画面感、渲染力强。很多人,尤其是老年人还抱着一般人不能上电视的想法,很容易对电视广告中的产品产生信赖感。



而一些商家借助电视平台,为了能够更加吸引顾客购买,开始采用各类洗脑式宣传,其中不乏很多大家熟悉的套路。


比如,用一些擦边球式的形容词介绍产品,类似“传世”“至尊”“一次性”“高科技”,还有的药品类会反复强调“包治百病”“抹上就好用”等。


这位商家,“至尊”这话可不敢瞎说的呦


再如,某些广告中会出现抢购电话,说特此一天大酬宾,仅售998,688等等,甚至会打出5、4、3、2、1倒计时的字样。然而,这些产品很多并没有准确的商品信息。



虚假第三招:利用“患者”现身说法,赢得信任

关键词:“同理心”


电视虚假广告中还有一个招数叫做“知己知彼”。这些商家为了赢得购买者的信任,会在电视广告中安排已经“购买”过商品的人现身说法。这些现身说法的人看起来十分真实,有些下面甚至会打上他们的身份证号。


他们还会有自己的惯用词,比如,药品类的就会说“用过真的是很好啊”“你看,我自从用了这个产品就怎样怎样”;


图片来源网络


还有一些产品广告的内容堪称“变脸”。前一秒还脸上都是雀斑、面部暗黄,下一个镜头已经是容光焕发,美丽夺目;前一秒还是个胖女孩,下一秒已经是个窈窕淑女。



“刘洪斌”们折射虚假广告乱象

有关部门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


2016年8月,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养生类节目和医药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》,表明今后医疗、药品、保健品、食品、化妆品、美容等企业、产品或服务的广告不得以任何节目形态变相发布。


而在新《广告法》中也对电视台“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发布广告”有明确的处罚规定。


然而,即使这样,电视荧屏的“广告癣”仍然久治难愈,不断有“刘洪斌”类的人物出现,这无疑折射出目前仍然存在的电视虚假广告乱象。




根据新《广告法》、《消法》等规定,坑害消费者利益的虚假广告经营者、发布者以及播出平台都将受到相应处罚。而这些“多变神医”们如果是以假身份代言获利还有可能涉嫌诈骗。


如今,一个“刘洪斌”火了,其出现的原因值得我们和有关部门思考。这一方面因为某些商家抱有投机侥幸心理,认为虚假宣传收益大于违法成本;另一方面是部分电视台追求广告效益,对广告内容审核不严。而大众的非理性消费无疑也是其中的主因。



“神医戏精”被曝光后,民众期待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下一步的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。然而,广告乱象迭出,如果总是等“曝光”先飞一会,是否会容易伤了大家的心呢?惩戒虚假广告应是刻不容缓。


如果再看见“虚假广告艺术家”们,你能擦亮眼睛分清了吗?



为您 推荐



本文综合来源:北京青年报、央视网、新华网、新京报、澎湃新闻等;

转自:中国之声


编辑:王肖军 // 责编:李雨楠 // 监制:曹畅


版权声明:本文已注明来源,版权属原作者所有。若涉及版权,敬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